美国小行

这好像是我第四次造访美国,落脚点还s是加州。

知乎上有个问题:「加州有什么特殊,为什么有那么多关于加州的歌曲?」我在网易云音乐上收藏过一个关于加州的歌单,上千支含有 “Cali” 的歌名热情地阐释着这个神奇的地方。加州受尽了造物主的青睐,将自然界能给与人类最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,有我爱的阳光,绿地,沙滩,海浪。最幸福的是每天起床后,在附近的咖啡店门口吃顿早餐——这样的时刻,单是享受阳光下的一杯咖啡,任清风拂过脸颊,便可以给大脑带来足量多巴胺。当我盯着眼前随风飘动的高大棕榈发了 10 分钟呆时,才意识到很久没有享受过如此纯粹的舒服了。

Cali never rains! 经历过一年 10 个月雨季的我深觉加州是为天堂。每一天都与前一天一模一样,空气是清澈的,微风是和煦的,阳光是璀璨的,色彩是饱满的。我特别喜欢坐在斯坦福和 UCLA 的草地上看典型加州妞和小伙子。他们穿着背心别着墨镜,手捧咖啡脚踩滑板,脸上挂着加州阳光的痕迹。谁说美国没有时尚,这明明是属于加州的独特时尚。

更不用说这里还有科技发达的硅谷了。我们在 Mountain View 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待了大半天,程序员 Liam 很兴奋,为实地看到当年一个个改变世界的机器激动不已。为我们讲解的志愿者是一名 80 年代来到硅谷的华人女工程师,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了不少当年的经历。也许是因为她身份的关系,我有极强的代入感。或许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像她这样对自己的过往开始侃侃而谈吧。

在加州的生活应该是完美的——除了我并不喜欢的城建。商业区和住宅区的分割过于明显和遥远,人口分散,公共交通基本没有,这样的城建导致典型的美国式生活:出门必须开车,买个菜也有可能需要上高速,即使在商业街区也较少见到行人。Drive-Through 是餐馆必备,人们宁愿排很久的车队也不愿意下车点餐。没有空位?并没有关系,把车停在停车场,坐在车里吃就是了。最近刚好看了 BYVoid 写的两篇博客「为什么美国这么无聊(一)」和「为什么美国这么无聊(二)」,推荐阅读。他直接批评了美国城市的建设:

美國的城市喪失了城市千百年來的一個重要特徵:可步行性。步行可達是城鎮區別於鄉村最重要的特徵。只有步行可達的地方,人纔能大量聚集,交易纔能發生。即便是依賴汽車的美國,最終目的地還是需要步行的,譬如購物中心,而不僅僅是「得來速(Drive-through)」。

我并不喜欢开车,但在加州不得不开,于是开车这件事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阴影。

首先是车速问题。在 LA 基本出门开两个街区就要上 freeway,一上 freeway 所有车辆都忽然脱了缰,要踩住油门才能跟旁道的车辆并驾齐驱。虽然车辆密麻,但每辆车都勤勉地遵循快狠准原则,便形成了一副飞快但有序的画面。其实在市区也是如此,刚到的那晚就遇到了尴尬的情况:饥肠辘辘的我们像救星一样看到马路对面有家拉面店,却开着车过了 N 个街区都没能成功地掉头。眼看着又要不得不上 freeway 了,Liam 终于狠心 U 了个 turn。

这样的开车体验让我们俩都有点沮丧,对非 local 来说简直太不友好了啦!一来,路况不熟基本依赖导航,而导航却总是报路太晚让我们错过变道时机;二来,当地车辆均速很快,为了不影响后车的行驶我们不得不也保持一样的车速,留给我们在路口反应的时间变得很少;三是人们更加遵循规则,对抢道的容忍度低,于是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开错。事实上,有一次决断时机我们不得不强行变道,被「哔——」了好久,格外刺耳。

正是因为如此,我一直到快要离开 LA 才愿意开车。站在车外进行了巨大的心理斗争,听着Liam 一再表明「不想开就我来吧」——我想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二十分钟——最终出于不甘心接下了从 Culver City 开到 USC 的任务。而我第一次上车便立即遇到了另一个巨大考验:停车。

停车难,似乎是任何一个大城市都无法避免的问题。没有空停车位是主要问题,舍不得多花钱停停车场的我们令这个问题雪上加霜。一路上开得还算顺利,但在 USC 校园内转了两圈、校门外街道开始转第二圈的我逐渐感到无助。秉承着要让我自己解决问题理念的 Liam 完全无视我的求助信号,任凭我嘀咕着「接下来往哪转啊」「这边能停么」不言语。委屈逐渐浮上心头,我开始犯一些低级错误,先是差点闯了个红灯,接着又占着右转道等直行。Liam 这才放下我这个危险分子,又自己开了不知多久才终于找到一个空着的咪表。

后来 Liam 说,那几天他夜晚做梦都在找停车位,找得很累接着醒来。是呀,因为停车问题而错过 Santa Monica 的日落、不得不打道回府这样的事情变得很正常,也很令人烦闷。

不爱开车的我必然更加喜欢可以步行的城市。居住的地方最好是可以步行至超市、公园和公司,即使距离稍远也不要超过 30 分钟的公车。需要有便捷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,可以无忧地享受行人友好的环境。想吃水果时可以跂着拖鞋下楼去买,热气腾腾的小吃店更是在下班路上给人慰藉——这种幸福感也很难被干净明亮的连锁店和贴着 organic 标签的商品替代。

我喜欢北京的市井和方便,但它太大、人太多,又不无无厘头的城市建设,令一些居住体验变得糟糕。想起一个例子。我家门口是一条双向四车道、中间由绿化带隔开的马路,由马路这侧到达那侧有两个选择:或向左或向右直行 500 米,在红绿灯处走人行横道,再反方向走 500 米;或向左 50 米上下天桥到达。绿化带上常年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:「行人请走过街天桥」,紧挨牌子的栅栏常年有一个一人宽的口子。

至于我,在督促自己走天桥的同时,有时还是会偷懒从栅栏口子穿行。我时不时担心口子被封起来,室友边笑边打消了我的顾虑:「口子不会被封上,放心。我经常过马路时都能听到北京大爷或大妈边过马路边骂:“真是臭不要脸!我们老年人又不像他们年轻人,说上台阶就上台阶了!”」

扯得有点远。后来到了纽约,给了我不少北京的感觉,这令我多少有些诧异——人群摩肩接踵,车辆川流不息,后者并不会礼让前者,前者过马路也会无视红灯;高楼林立,不乏被赋予着富裕气质的名字;人与人之间没有目光接触,被陌生人搭讪时需要保持戒备心;每个人形色匆匆,脚步飞快,从脸上读得出生活的压力……Lonely Planet 上有一条对纽约地铁的建议:地铁门开后一定要怀有 aggressive 的态度,否则可能会上不去——多么像北京的气质呀。

相比之下,河对岸的新泽西,倒是令我想为她增添些许别样的美感。哈德逊河记载着两畔的峥嵘岁月,西侧的新泽西最终还是成为大家调侃的对象。河的那边是曼哈顿,“the greatest city in the world”,是金融、时尚、政治、艺术的沃土,是不夜城,是梦想和幸福;河这边是宁静、整洁和慢速的传统北美城市。倒是有很方便的巴士带人们驶过黑漆漆的林肯隧道,在 42 街和 9 街交界处停下,往前再走两个街区便是时代广场。但在夜幕降临,站在肯尼迪大道上远眺天际线时,不知道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呢。

美国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老生常谈的治安问题。飞机刚刚在 LAX 的停机坪上熄灭引擎,后排的男生便问道:

「你知道今天早上拉斯维加斯发生枪击案了么?」

「啊,不知道」

「嗯,我正要去那……」

不去特定的区域、晚上尽量不出门、找房子需要参照区域犯罪率……这些暂且不表,刚到旧金山的那天,Airbnb 房东便真诚地建议我们:不要在车里放任何物品,否则可能会被人砸窗抢劫。他拿出朋友车刚刚被砸的照片说,即使把东西放在后备箱里也不太安全。

然后有一天,我们经过海边一间风景超棒的餐厅,我赶紧打开 Yelp 准备订位,看到评价里有人说自己的车在就餐时被砸;另一天我们走在似乎挺安全的街区,发现墙上贴着警方的告示:「抢砸案时有发生,车里不要放东西」。于是我们任何时候下车都会带上车里的所有私人物品,即使这样还是担心被砸。

在纽约也是。有一晚我们住在 Harlem 区——后来才知道是治安不好的黑人区——走在路上随时被 “What’s up”,容易对视到奇怪的眼神,我下意识地把随身小包用外套裹住,怂恿 Liam 戴上墨镜制造威严感(噗),走进楼门后会默默舒一口气。

我由衷地赞美可以半夜在街上游荡的北京,也想念夜晚出门可能只会碰到松鼠的温哥华。

虽然我们并没有遇到实质性的安全事件,可是安全感一直很弱,并且无法想象带着如此低的安全感来生活。为什么美国给人一种治安很差的印象呢?我后来查了一些资料,和朋友聊了聊,才了解到美国的治安与区域有着极大的关系。富人区的治安非常好,有事警察很快会到;而越是贫困的区域,犯罪率越高,警察则更是个「收尸」的作用——这么听起来,安全感在美国倒蛮像是一份买来的东西。拿在「最危险城市」榜单上经常名列前茅的奥克兰举例,居民多为黑人,无业,贫穷,受教育程度较低,破窗效应便愈来愈坚固。贫穷的地方越来越贫穷,社区愈发残缺,不能忍受的人搬离这里;富裕的地方越来越富裕,社区生活也更加安全和谐,也更吸引富人——有点令我想到生物学中的「地理隔离」,异曲同工一般,在人群中也悄悄进行着。

那么就来到了是否要禁枪的问题了。我想起第一次去美国时,在 Target 的枪支专柜感受到的不适:只要登记一个 ID 就可以买下带子弹的枪,谁知道买下枪的人会用它做什么呢?禁枪似乎是个直截了当的方案,但事情似乎并不那么简单。我想起了曾经的禁酒令,结局是更加猖獗的地下酒精交易;不仅如此,在禁酒区,醉酒驾驶而导致交通意外的机率比非禁酒地区高。简单的禁止似乎成了自由的剥夺,反而会激发更强烈的反抗;尤其在以自由民主为旗号的美国,持枪的传统已经形成,禁枪与否更像是一个骑虎难下的选择。

想来想去,对于普通人来说,最实际的方案看来还是努力工作,给自己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。Feeling sad :(

美国行让我很想读《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》,这篇先写到这里吧。读完它,应该会令我对美国的认识更深刻,到时再分享。